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 正文

“整顿”智驾,先要给企业立规矩

  • 生活
  • 2025-04-18 02:58:03
  • 18

一场推进会,释放了智驾监管收紧的信号。4 月 16 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提出汽车生产企业需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

“整顿”智驾,先要给企业立规矩

而市场流传的 " 细则 " 更是引发行业强烈关注,涉及诸多 " 禁用 " 字眼,敦促厂商从技术层面禁止驾驶员脱离,使用驾驶辅助必须对人脸 ID 进行识别;禁止拿用户去公测等等。

这些 " 细则 " 尚未获得确定性认定,但智驾监管的强风,从舆情汹汹吹到了给企业立规矩的紧迫阶段。

从宣传术语,到功能设置,再到产品策略,智驾安全的关键,一定是企业行为边界的划定。

在广受诟病的智驾之路上,自动、接管、脱手脱眼,是夸夸其词的重灾区,这种误导消费者认知的概念,不只是营销竞赛,还辐射到 " 车内平躺 "" 座椅调节 " 等功能设置。

企业于营销、功能的玄玄乎乎,尚在消费者的接触范畴,智驾的盲目性,还出现在细思极恐的 " 潜规则 "。比如智驾最核心依赖的 OTA(远程升级),它涉及一家企业技术部署的全生命周期。目前主流市场规则是 OTA 快速迭代,这看起来 " 为用户着想,第一时间享受创新 ",但如果未经足够验证的智驾功能,高频迭代是否也意味着安全并无保障?

公测的不确定性也是如此。大多数互联网产品都会采用公测方式,聆听用户意见,修补潜在漏洞。但汽车安全无小事,智驾公测岂能与一般互联网产品公测同题并论:后者最多闪退卡顿,智驾可能涉及生命安全。

在智驾的安全维度,公测之类 " 用户共创 " 着实要不得。

如果不能明确上述企业行为的边界和红线,就成了用户拿生命的模棱两可换所谓 " 智驾平权 " 的遥遥领先。

智驾 " 急刹车 " 短期内会让行业难受,实则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2025 年被普遍认为是 " 全民智驾元年 ",行业的集体努力,不会因安全严管而停下脚步,更不能因概念投机而蒙眼狂奔。

具体到企业经营,立规矩的目的更不是扼杀创新。既然智驾平权必须以安全为前提,智驾创新就应该包含智驾安全的创新,而不只是 " 自动化程度 " 的创新。

从大趋势看,从 L2 到 L3,再到 L4、L5,智驾之路还要很长,要一级一级地跨越,也要 100 米又 100 米的安全。

个体不幸阴影下的强化监管,是为了避免规模风险的亡羊补牢。智驾监管是治理智慧,也是技术规范、竞争体系、用户认知的多层次重塑。

智驾没有回头路,真正将用户生命置于 KPI 之上,汽车才能真正驶向未来。

北京商报评论员 张绪旺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