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如何回应时代?——“社会哲学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性”青年学者论坛举行

  • 国际
  • 2025-04-06 12:28:04
  • 3

会议合影(曾书华 图)

当加速的社会变迁与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挑战既有理论框架时,马克思主义思想如何展现其当代解释力?社会哲学又能为此提供何种独特的视角与路径?带着这些问题,2025年3月29日至30日,一场名为“社会哲学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性”的青年学者圆桌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举行。

此次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系社会认识论研究中心主办,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内19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30余位学者。在一天半的时间里,学者们围绕11篇论文,展开了密集而深入的学术交流与研讨。

华东师大哲学系主任朱承教授在开幕致辞中点明了论坛的旨趣,即面对社会转型和技术迭代的加速,社会哲学应积极介入,提供深刻的思考与应对之道。他阐明了冯契先生的治学精神,强调积极运用哲学方法,为理解和解决当代社会问题提供更宏大、更具前瞻性的视野与方案。

社会批判、正义理论与主体建构的多重审视

论坛首日聚焦于批判理论、政治哲学与主体性问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周爱民青年研究员首先探讨了社会批判理论的规范性基础难题。他分析了法兰克福学派“内在批判”策略的困境,并引介门克的“规范的悖谬”思想,尝试勾勒一种避免预设和谐社会、为批判提供坚实理由的“新本体论奠基方案”。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汪志坚副研究员则将目光投向《马克思在当代西方正义理论中的“在场”》。他强调发掘马克思思想中关于劳动价值、剥削、天赋及权利的批判,阐释这一思想进路是如何深刻地塑造了罗尔斯、诺奇克等当代西方正义理论家的核心议题与论证框架。

紧随其后,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钟晨宁讲师深入探讨了《自我实现导向的“社会正义实践”》。他比较了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如施韦卡特、赖特等)在“自我实现”议题上的不同路径,强调马克思主义视角下自我实现概念的规范性力量,及其作为反思资本主义、构想未来社会的人学基础。南京大学哲学学院黄玮杰副教授带来了精神分析的视角,其报告《主体与他者之间的快感经济》运用拉康理论剖析了市场“大他者”对主体的建构作用。他探讨了剩余价值如何驱动欲望,以及当代话语(或超级现代性话语)如何通过提供模拟快感,塑造出既永恒生产又快速耗尽快感的矛盾主体,并与“低欲望社会”等现象关联。

身体理论亦是本次讨论会的热点议题。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肖宛直讲师考察了《真理身体对自由身体困境的回应》。她梳理了萨特的存在主义身体观与拉康的结构主义批判,并聚焦于巴迪欧如何试图超越二者,建构一种融合了主体能动性与科学性维度的“真理身体”概念。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谢静副教授则以劳动的“商品化”与“去商品化”为线索,进行了《重审资本主义结构变迁》的会议报告。她系统梳理了资本主义从组织化、解组织化到再组织化的演变特征,并对其解放潜力提出质疑,认为新自由主义并未带来解放,反而导致乌托邦的失落。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崔琳菲讲师则以《辨析“三月革命前”的“自我意识”概念》,追溯了这一概念在德国思想界从黑格尔经费尔巴哈至马克思的深刻转型,揭示了其从观念论向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范畴的演进轨迹。

首日讨论内容丰富,视角多元,与会学者如南开大学侯振武、上海社科院牛婷婷、华东师大潘斌、浙江大学李哲罕、北京大学袁蓓、山东大学冯波、北京师范大学周阳、南京大学李乾坤、上海社科院谢晓川等学者亦参与了深入评议,思想碰撞激烈。

新唯物主义、技术反思与“人类世”的回响

次日的探讨则更多引入了新唯物主义、技术哲学及“人类世”等前沿议题。

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苏丹讲师分析了《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的新唯物主义向度》。他指出技术物自身的加速逻辑如何导致哈特穆特·罗萨所言的“新异化”,并认为罗萨的“共鸣理论”与新唯物主义的“扁平本体论”存在对话可能,提示我们需从“物”的视角重构社会批判。

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交互成为焦点。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牛小雪副研究员在其《类人行动者的操演性分析》报告中,运用从奥斯汀到巴特勒的言语行动理论,探讨了人类与AI(特别是聊天机器人)互动中的操演性效果及其伦理意涵。她强调,AI不仅要“正确做事”,更要朝向“做正确的事”,这揭示了语义与物力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北京大学哲学系宋一帆助理研究员系统考察了《生命与建制——马克思与第二自然的难题》。他批评了将马克思的价值形式、生态学和社会团结割裂的做法,主张回到斯宾诺莎与黑格尔的对话背景中理解马克思,探讨自由与自然、生命与制度的关系,认为马克思关于从生命内在性反抗僵化“第二自然”的思想,在“人类世”背景下具有突出的当代意义。

此次会议中法国思想资源亦被重新审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赖诗奇在其报告《人类世时代的“陈情”更新》中,通过托克维尔、福柯与拉图尔三代学者对法国“陈情书”制度的论述,勾勒了这一特殊政治实践的历史演变。她探讨了拉图尔如何尝试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更新陈情程序,以应对“人类世”挑战,为理解当下历史方位提供了独特的文化参照。相关评议人如复旦大学马语晨、华东师大陆凯华、上海社科院谢晓川、北京大学袁蓓等也从不同角度深化了讨论。

论坛最后,华东师大哲学系副系主任陆凯华副教授总结指出,本次论坛充分展现了青年学者的学术活力与跨学科对话的潜力,围绕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性的诸多议题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探讨。他感谢与会者的贡献,并期待大家持续关注时代议题,产出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有话要说...